在台南每個人家裡的飯桌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幾道魚料理,而且煎煮炒炸各有各家的料理本事與祕訣。早年米糧缺乏的年代,靠海的人吃魚就像當飯吃一樣,魚塭阿伯自己開玩笑的講:「家裡窮得只剩魚…」。來台南想到的魚肯定是「虱目魚」,在台南的小吃與虱目魚有關的就有虱目魚丸、虱目魚粥、虱目魚羹、虱目魚肚、虱目魚皮…等,繁多不及備載。需求量這麼大,虱目魚養殖自然就特別興盛。傳說虱目魚的養殖最早要追朔鄭成功的年代,以前運輸不發達的年代「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」,古人就懂得如何用潮汐引進海水來養殖虱目魚。至於虱目魚名稱的由來,據說是鄭成功問的「甚麼魚?」,由此穿鑿附會演變而來,另一說法在《台灣通史》曾記載「麻薩末,番語也,產於鹿耳門畔」,西拉雅族的「麻薩末」用台語唸就有點像虱目魚的發音了,因此眾說紛紜,聽聽就好,不用太認真。
這次主要任務是要帶大家一起來去體驗「魚塭人生」,魚塭的位置一般都在郊區而且聯外產業道路都比較小,一般大型車輛是無法進去的,所以必須步行一段路。

 

文章標籤

lucky88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的歷史從台南說起,台南的歷史從安平開始,安平的歷史當然就從台江揭開歷史的序幕。台江地區是漢人移民來臺墾殖的起點,這裡曾是一片浩瀚廣闊的內海,可泊千舟,海上交易盛極一時。隨著自然環境的動盪與變遷,河流改道,大量泥沙灌注台江內海,浮陸出現,漸漸形成了海埔新地,慢慢的船隻也無法再泊岸。失去了航運價值的河港,也終將被遺忘,這是所有港口的歷史宿命...也是台江的。

 

 

文章標籤

lucky88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第一次把它念成ㄌㄨㄛˊ底山,有邊讀邊,沒邊自己編,真正是念做漯(ㄊㄚˋ)底山。最近偶然看見一篇介紹這裡的文章,位在高雄的彌陀區,離台南也不遠,而且還有山?! 疑...彌陀不是靠海嗎?! 哪來的山?! 印象中西部沿海都是平地、魚塭,所以讓我決定來去探訪一次,便知分曉。從台南大約花了四十分鐘抵達,入口就可以看見很多可能是當地附近的人,都穿運動衣,手裡拿著水瓶,腳穿布鞋,有些人早已揮汗如雨了。停好車,步行到入口的看板,原來這裡以前是軍事管制區並未對外開放,直到軍方撤哨,才交由彌陀區區公所代管並成立「漯底山自然公園」,難怪以前都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呀!

 

 

文章標籤

lucky88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